新聞資訊

臨近新年,有一種書畫復制作品格外吸引人。雖然它們不是正宗的作品,也沒有高價出售,但卻成了大多數收藏家眼中的香餑餑。一時間,他們形成了搶購潮,這是寫實的一對一的書畫臨摹。這種臨摹的書畫比日本二玄社的木版水印要好得多,有什么優缺點呢?市場需求在哪里?帶著疑問,記者走訪了業內人士。

書畫復制是很多人不可理解的
上周末,記者在香子廟街閑逛時,走進一家畫廊,發現吳昌碩掛著幾根6英尺高的花鳥豎斧。筆墨色彩設置的整體構圖線條都是一流的。乍一看,這是吳昌碩的代表作。記者指著其中一個,問老板怎么賣?老板笑著說有標價。記者上前仔細看了半天。看到價格真的很嚇人。3000元。我以為這是我的錯。我又仔細看了一遍。是3000元。記者自言自語地問老板是否犯了錯誤。老板一邊想,一邊說是一對一的復制品。哦,我明白了。光從吳昌碩那里買一個小角落是不夠的。但為什么它如此逼真呢?就連印章的金石味和筆墨線條的自然變色?老板笑著說,這就是高科技的魅力所在。包括一些知名專家在內的許多收藏家,對宣紙的一對一復制技術并不了解,但卻認不出來。
記者指著旁邊另一張黃周6英尺高的照片,肯定地說,這張照片絕對不是復制品。老板說,視力好。當記者問賣多少錢時,老板說,這是為了撐面子,是不賣的。對面的墻上,是一組方濟中山河的小精品店,記者看了半天,老板笑著說沒看到。它們也是復制品。不過,有很多人想買。他們十人一組打包出售。他們一起去至少要花兩萬元。日前,一位南方老客戶一次訂購了10套。它真的很受歡迎。是饋贈、服務、收藏和家中懸掛的最佳禮物。
談到書畫復制,陳老板說,從古至今,中國書畫復制技術一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改進和發展。最古老的復制方式是“親”,即僅用手復制原始圖片。這種復制方式速度慢,很難準確復制,所以古人發明了“復制”的復制方式,將透明的薄紙覆蓋在古代書畫作品上,再進行復制。或者利用背面的光線將原圖傳送到紙張上進行復制。后來出現了木刻和木刻的書畫復制技術,特別是在木刻水印和膠版印刷技術出現之后,大大提高了中國書畫復制技術的水平。現代膠印彩色印刷、絲網印刷等技術和設備廣泛應用于中國書畫復制,產量巨大,銷往世界各地。
陳老板坦言,值得注意的是,在木水印大行其道的同時,一些特別臨摹的書畫作品也引起了市場收藏家的熱切關注。這是一對一的高復制品。早在2011年春季拍賣會上,一套范曾的木水印《十二生肖》估價15-20萬元,成交價達到56萬元。當年秋拍中,張大千的木水印夫人,成交價達到13.8萬元。藏族朋友鄭虎指出,木水印在市場上大受歡迎的重要原因。”高質量和有據可查的數量相結合可以產生市場需求。”
陳先生說,上世紀70年代,臺灣故宮委托日本二玄社獨家模擬宋元古代書畫博物館。經過20年的努力,日本專家研制出超大型照相機,并進行了同樣比例的照相制版和多色印刷技術。
上一篇:齊白石書畫裝飾
下一篇:書畫復制行業的前景如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