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資訊

烏龍江畔、旗山腳下,坐落在福州閩侯的福建省檔案館有著“全國最美檔案館”之稱。8月22日上午,一場簡樸而隆重的表彰活動在這里舉行,6位“檔案工匠”收到了福建省總工會送上的“最美勞動者”獎杯和證書。
座談中,6位檔案守護者從工作中的一樁樁小事說起,分享了檔案工作帶給自己的獲得感,真實而生動。在熱愛工作、兢兢業業的淳樸邏輯中,鮮為人知的檔案工種有了清晰的畫像,直抵人心的檔案故事有了生動的注腳。
“做鑒定工作一定要處理好檔案開放和控制間的關系,該開放的檔案盡可能開放,不該開放的嚴格控制。”從事檔案鑒定工作27年,王惠偉把手中的鑒定標尺打磨得愈發精準,在為黨管檔和最大限度滿足公民檔案信息需求之間找到了平衡點。
|
棕刷、排筆、毛筆、鑷子……這是檔案修復師許楊陽的“武器”,看似簡單的修裱工作,往往需要十幾道工序。
“我每天的工作就是重復、重復再重復,不過重復的是工作本身,不同的是每一份檔案背后的故事。”把破碎的紙片修復成完整的檔案,這位80后不僅享受著這份溫暖的事業,也在堅守中精進“手藝”。7年來,她完成了20本古籍和上萬件民國檔案的修復。
“我只是普通檔案工作者中的一員,能給我這么高的榮譽非常榮幸。”林炳坤的發言十分樸實,但是他制作的仿真檔案卻總是出現在展覽中最矚目的位置。舉辦展覽時,檔案原件不宜長期展出,仿真件是最佳替代品,林炳坤就是專門制作仿真件的師傅。
“經林師傅手‘仿’出來的復制件,一般人用肉眼根本看不出來。”福建省檔案館館長卓兆水稱贊道。
緊接著,又一個檔案故事被拋出。
“上周有位老人來查父親的檔案,經過我們的努力,查到了一張她父親當年填寫的帶照片的民國公務員履歷卡,看到照片時,老人喜極而泣、嚎嚎大哭。老人還在襁褓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,這是她這輩子第一次看到父親的樣子。”余穎說,能在對外查閱窗口從事接待利用工作“很幸運”,他在工作中分享著檔案查閱者的喜悅。
檔案信息中心的林月娥用通俗的語言表達著她對檔案工作的熱愛。
“我喜歡這項工作,因為檔案數字化是一項很有意義的事,數字化后,檔案在庫房里的每一頁都有了自己的‘名字’和‘身份證號’,只要我們需要,隨時隨地可以找到它們。” 林月娥參與完成了省檔案館館藏近一半的檔案數字化建設。
“能有機會接觸到僑批檔案,了解它的來龍去脈,研究宣傳它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,是一種幸福和快樂。”鄭宗偉2009年研究生畢業后來到檔案館工作,他一個猛子扎進了僑批檔案研究中。如今已經成為小有名氣的僑批研究專家。
“檔案工作與政治絲絲相扣,與歷史息息相關,與文化緊緊相連。沒有檔案,就沒有真相,無法為公平、公正提供依據;沒有檔案,就沒有‘身份’,讓一個人姓甚名誰變得糊涂;沒有檔案,就沒有根脈,不知自己從何而來又去往何方;沒有檔案,就沒有‘生命’,無法讓塵封的歷史復活,無法走進有情感、有溫度的過往。”聽了“檔案工匠”們的講述,福建省總工會黨組書記、副主席丁文清有感而發,他用如詩般的語言總結道,“檔案工作者,耐得住寂寞,守得住清貧,很是艱辛。這份工作看得清來路,望得見遠山,很是豐厚;留得下鄉愁,記得住故園,也充滿詩意。從事這項工作很有意義,應當得到尊重。”